课程编号: | | 课程性质:必修 | |
课程名称: | 有机化学实验 | 学时/ 学分:32/1.0 | |
英文名称: |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 考核方式:考核 | |
选用教材: | 实验化学II(第三版) | 大纲执笔人:俞晔 |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 | 大纲审核人: 刘洪来 | |
适用专业: | 化工类(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油气储运、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复合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安全工程等) |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本课程以有机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为基础,结合有机化学理论与实践相关知识,在前期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有机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有关合成技术,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有机化学实验知识以及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对于涉及到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相关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涉及知识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包括有机物制备及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分馏、薄层色谱分析、重结晶、熔点测定、折光率测定等基本操作,也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提取技术和合成、提纯技术。
三、相关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某些物性参数测定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应该能够做到:
(1)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技术方法和相关技能。
(2)积累物质变化的感性知识,掌握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物性测定方法,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掌握影响有机反应进程的主要因素,培养用实验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学习预防与处置化学实验事故的方法,正确使用与处置所涉及的一些化学危险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与绿色化学概念,加强从源头治理污染的理念。
(4)初步掌握有机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作风。
(5)初步培养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技术,使用仪器或若干仪器组合成的测量体系,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分析制备所得化合物的纯度。
四、教学基本内容
序号 | 实验名称 | 实验时数 | 开设学期 |
1 | 有机化学实验原理课(仪器认知、装置搭制方法、安全教育)+液体化合物折光率测定 | 4 | 3 |
2 | 乙醇-水溶液的分馏 | 4 | 3 |
3 | 顺、反偶氮苯异构体的薄层色谱分析 | 4 | 3 |
4 | 咖啡因的提取+熔点测定 | 4+4 | 3 |
5 | 乙酰苯胺的合成、重结晶 | 4+4 | 3 |
6 | 乙酸正丁酯的合成 | 4 | 3 |
五、建议教学进度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的第2周起开始实验,共进行8周,完成32学时的实验室实验。以基本操作基本培养为先,合成制备实验为后顺序进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双基(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合成制备实验,提高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培养良好的有机合成反应应用和路线设计思想,为更高层次的有机合成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有预习报告,实验开始时课堂讲授(原理、方法、操作技能、注意事项等)、实验中指导和巡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结束时检查原始数据、现象记录等,课后批改实验报告。
七、考核方式
考核由实验操作+理论考核两部分组成。
每一实验由实验报告(包括预习报告、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操作技能(装置搭置、过程操作等)、实验综合能力(着装、防护措施和清洁卫生工作)三方面整体评价。
最后一次实验进行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知识的考核。
八、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由实验操作(85%)+理论知识(15%)两部分组成。
每个实验成绩(百分制)=实验报告(40%)+操作技能(50%)+综合能力(10%)
九、教学参考书
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刘洪来、王燕、熊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
有机化学实验,奚关根等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