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 | 03101615 | 课程性质:必修 | | |
课程名称: | 有机化学实验 | 学时/ 学分:48/1.5 | | |
英文名称: | Organic Chemistry Laboratory | 考核方式:考核 | | |
选用教材: | 实验化学II(第三版) | 大纲执笔人:俞晔 | |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 | 大纲审核人:刘洪来 | | |
适用专业: | 化工类(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油气储运、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复合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安全工程等) | | |
|
|
|
|
|
|
|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本课程是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门课,有机化学实验是“面向21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以实验原理与方法为主线,结合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的特点,针对有机化学的提取、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定等基本技术的技术上,优化设计和组合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基础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有机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综合性、力求用普遍的化学原理与基础的化学实验方法,整体上给学生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有机化学实验知识以及多方位的综合能力培养,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涉及知识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包括有机物制备及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简单的物性测定鉴定方法,如分馏、薄层色谱分析、减压蒸馏、重结晶、熔点测定、折光率测定等基本单元操作。
三、相关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某些物性参数测定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应该能够做到:
(1)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若干单元操作及一些多步合成实验的技能。
(2)积累物质变化的感性知识,掌握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物性测定方法,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掌握影响有机反应进程的主要因素,培养用实验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学习预防与处置化学实验事故的方法,正确使用与处置所涉及的一些化学危险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与绿色化学概念,加强从源头治理污染的理念。
(4)初步掌握有机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作风。
(5)初步培养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技术,使用仪器或若干仪器组合成的测量体系,对系统的某一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化学问题。
四、教学基本内容
序号 | 实验名称 | 实验时数 | 开设学期 |
1 | 有机化学实验原理课(仪器认知、装置搭制方法、安全教育) | 4 | 3 |
2 | 乙醇-水溶液的分馏 | 4 | 3 |
3 | 顺、反偶氮苯异构体的薄层色谱分析 | 4 | 3 |
4 | 苯甲酸乙酯的减压蒸馏+折光率测定 | 4 | 3 |
5 | 咖啡因的提取+熔点测定 | 8 | 3 |
6 | 乙酰苯胺的合成、重结晶 | 8 | 3 |
7 | 1-溴丁烷的制备和提纯 | 8 | 3 |
8 | 二苯乙烯基甲酮的制备 | 4 | 3 |
9 | 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和提纯 | 4 | 3 |
五、建议教学进度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的第2周起开始实验,共进行12周,完成48学时的实验室实验。以基本操作基本培养为先,合成制备实验为后顺序进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双基(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合成制备实验,提高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培养良好的有机合成反应应用和路线设计思想,为更高层次的有机合成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有预习报告,实验开始时课堂讲授(原理、方法、操作技能、注意事项等)、实验中指导和巡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结束时检查原始数据、现象记录等,课后批改实验报告。
七、考核方式
每一实验由实验报告(包括预习报告、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操作技能(装置搭置、过程操作等)、实验综合能力(着装、防护措施和清洁卫生工作)三方面整体评价。
八、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总成绩=实验平时成绩(80%)+实验理论知识考试成绩(20%)
实验平时成绩=所有实验成绩(百分制)的算术平均和
每个实验成绩=实验报告(40%)+操作技能(50%)+综合能力(10%)
九、教学参考书
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刘洪来、王燕、熊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
有机化学实验,奚关根等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